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2014.12.1 公共圖書館筆記

2014/12/1借書不用還
筆記:
1. 借書不用還,是圖書館 2.0 最明顯的特徵之一。還書不是議題,借書也不是目標,適時適地讓讀者讀到預期的書,才是圖書館存在的目的之一。
2. 1602 年,湯瑪斯‧博德利爵士(Sir Thomas Bodley, 1545-1613)捐贈圖書館給牛津大學,指定該圖書館不僅服務牛津大學師生,還應服務所有文人(Republic of Letters
3. 出版社效法美國的行書計畫(Bookcrossing),在臺灣發起「書本冒險旅行計畫」,請求讀者把看過的書,置於公眾場所,供有緣人隨機取閱、歸還,讓圖書展開不可知的旅程
4. 圖書被撤架移除是可預見的,讀者不還書,祗是其中一個因素。沒有歸還的書有點像是「楚人失弓」,本來就在天地之間,除了法定寄存圖書館之外,其他圖書館都不具備永久保存館藏的功能
5. 類比的印本圖書複製成本高,圖書館難以負擔高量的複本,無法想像借書不還的後果。
6. 著作財產權的研究,發展出多種授權模式,「創用 CC」(保留著作財產權所有人的商業利益,且讓網民成為現成的業務員,透過持續的授權,每個人都可以:
a. 重製本著作、將本著作收錄於一個或多個編輯著作之中、以及當收錄於編輯著作時重製本著作;
b. 創作及重製衍生著作;
c. 散布、公開展示、公開演出、公開上映、公開播送、公開傳輸、公開口述或以數位聲音傳輸方式公開演出、公開上映、公開播送、公開傳輸、公開口述本著作(包括收錄於編輯著作中之本著作)重製物或錄音物;
d. 散布、公開展示、公開演出、公開上映、公開播送、公開傳輸、公開口述或以數位聲音傳輸方式公開演出、公開上映、公開播送、公開傳輸、公開口述衍生著作重製物或錄音物。
7. 數位圖書:可以合法下載閱讀的網路數位書,應該不在少數,祗是難以取得確實的數字。此處描述的谷歌(Google)、歐萊禮(O'Reilly Media, Inc.)、古騰堡計畫(Project Gutenberg)、網際網路典藏所(Internet Archive)等,祗是較為出名的少數
8. 中文數位圖書:中文圖書不算少,應有相當的圖書以數位方式呈現。基於廠商的商業利益,絕大部份的數位圖書,必須申請帳號才能使用;依授權條款分為:館內使用、校園使用及網際網路使用三種等級
9. 政府支持的官方數位化工作,已經持續多年,成果很可觀。以 300dpi 解析度製作後,再降階轉存為較低的解析度,提供三種等級用途如下:
1. 典藏級:保護國家利益,僅提供目錄,不提供內容
2. 電子商務級:訂定合理價格,供市場化銷售
3. 公共資訊級:免費供一般大眾使用
10. 圖書館的本質: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(UNESCO)與國際圖書館協聯盟(IFLA)共同主張:「公共圖書館提供無私的服務,不因年齡、種族、性別、信仰、國籍、語文及社會地位而有差異」,應該是期待圖書館能夠摒除舊思維的限制,在新科技的協助下,發揮圖書館的既有理想,讓讀者可以盡情地享用資訊大餐,沒有任何顧忌。這就是圖書館的理想,借書不用還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